【專題】將臨期讀本:禱告中的「止」與「知」
文|范晋豪
將臨期讀本《安然仰望主:藍賽與你論禱告》及英文原著
普世聖公宗第一百任坎特伯里大主教米高藍賽(Arthur Michael Ramsey,1904 – 1988)決定於70歲時退休,在1974年11月15日,即他70歲生日後的第二天,他和妻子Joan離開蘭柏宮,住進牛津卡德斯登(Cuddesdon)的老牧宅去。他的退休生活很快就變成海外講學的旅程,他常到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澳洲講課,而在英國本土,他於1976年在德倫(Durham)舉辦了四場關於教牧神學的講座,其中也發表他對寫作的心得。他著作等身,事實上,寫作給予他巨大的喜悦和滿足。他在1977年出版了名為《聖靈》(Holy Spirit)的聖經研究著作,探討第一世紀基督徒歸從聖靈經驗衍生的神學內容。1980年,他出版了《耶穌與活生生的過去》(Jesus and the Living Past)。而在1982年,他出版了有生之年最後一本的著作 Be Still and Know,向信徒推廣常被忽略卻又無比重要的「止」與「靜」。他深信忽視了止與靜的功夫,將會嚴重損害基督徒的生命。本書作為1982年坎特伯里大主教大齋期讀本出版而大受歡迎,四年之內已經出版了四版,並已售出超過60,000冊。
這部藍賽大主教生前最後的著作有如此的副題:禱告生活的研究。明顯地,禱告在他生命中有着中心位置,禱告生活有助他建立內在的靈性生命,也整合了他寬廣的大公教會觀與及悲天憫人的社會關懷。正如他在結語所言:「禱告生活與基督徒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基督徒正是禱告的人(people of prayer)。他深信要善度禱告生活,信徒必先達到止與靜。同時作為聖經學者和歷史學家的藍賽,在書中從新約和歷史研究兩個進路,探討禱告對基督徒生命的整全意義。
藍賽有關禱告的反思,正如在其他範疇一樣,其主要靈感源自新約,在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從耶穌的禱告,他教門徒的禱告,保羅的禱告,約翰和希伯來書有關禱告的教導,一路到耶穌易容顯光的禱告意涵,藍賽也細意從釋經中找出當中禱告的精髓。其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基督登山變像,易容顯光的經文分析。對他來說,我們不能單純把基督易容顯光事蹟理解為門徒個別而特殊的神秘經驗,我們不能忽略這經驗的背景,這事件是禱告中的耶穌和他三位門徒一起時發生的。藍賽堅決認為新約將其描述為禱告的耶穌的自身經歷,耶穌從禱告中置身榮光的時刻,他並不孤單,既傳承了昔日摩西和以利亞的工作,也與當下門徒在一起。禱告中基督切實地與他子民的歷史融為一體。藍賽強調教會也必須如此,而且它也必須願意接受其繼承,榮耀上加榮耀。
如此,禱告不可能只是個人的屬靈操練,它更是屬於整個信仰群體生命的禮讚。我們禱告,是以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來祈禱,這解釋為何教會整體從來都是耶穌教導的核心,而不是後來歷史偶然下的發展。而普世教會的本質從來都是禱告的大家庭,在當中歷代聖徒與當下的信徒超越了時空的阻隔,在禱告中親歷基督的榮耀。
進入本書第二部,藍賽大主教承接第一部的發現,重申禱告雖是上帝與個人靈裏獨一無二的活動,但它卻永遠連於耶穌的禱告,受着內住聖靈說不出的嘆息牽引,以及跟普世教會這禱告大家庭密不可分。耶穌的禱告永遠是信徒禱告的基礎和力量來源,聖靈正是當下祈禱中的信徒與耶穌的禱告創意的連結,而禱告中的信徒永遠是禱告中的教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禱告更讓人與眾聖徒和此世的需要連結起來。天上地下神人物我皆在禱告中相遇。
禱告的連結不單讓人榮歸上主,更教人面對苦難中的浮世生出悲憫蒼生之情。正如藍賽常愛引用的《致丟格那妥書》六章1節所言:「基督徒居於世上,猶如靈魂居於身體。」作為世界的靈魂,基督徒要悔改認罪,效法基督,像基督在十架捨己,為失去靈魂的世界獻上自己的心靈,成為世界的靈魂。
的確,倒空自己正是基督走上十架的道路;而虛己教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不足和無力禱告,這反會令我們對上帝產生更深刻的渴望。這種對上帝的飢渴導致了一種神秘的經驗,就是在自我一切能力倒空時,卻發現自己完全被上帝充滿。這正是稱為默觀的禱告經驗,因為置身在超越上帝的榮耀裏,與神聖聯合的人類的思想言語不足以表達這真實的信仰體驗。這是向自我死而向上主生的默觀禱告,藍賽認為,這除了效法基督,背負十架,治死罪我外,默觀禱告生活無論對信徒靈命成長和整體教會見證也有其重要的意義,默觀幫助信徒止於靜,安於定,從中察覺上帝,重新發現自己和世界,在未求以先在聆聽中覺悟真像,讓人與上帝,自身,教會與世界有着真實的連繫;沒有了默觀的祈禱,教會禮儀生活只會流於表面,膚淺的追求美感而欠缺深度。
藍賽深信凡受洗蒙恩,努力活出基督的信仰都可以操練默觀的禱告生活。要進深理解默觀的操練,讀者不能繞過基督教密契神修(Christian Mysticism)的歷史長河,作為教會史家,藍賽在本書的第九章特別提到14世紀黑死病肆虐英格蘭時的四位密契神修者(Mystic),當中包括哈姆普爾的羅爾勒(Richard Rolle of Hampole),《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的佚名作者,希爾頓(Walter Hilton)和諾里奇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還有介紹16世紀西班牙為聖衣修會改革而受不同苦難的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和聖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
當藍賽大主教退休搬家時,縱使不捨,他也不得不逐漸放棄自己龐大的神學圖書館,直到最後他在牛津的房間角落只剩下一個小書櫃。而僅存的少數書籍中留下了聖十架約翰的著作,可見藍賽對其思想的重視。他在本書中論到聖十架約翰和聖女大德蘭努力改革加爾默羅修會,當中經歷很多的挑戰,掙扎和苦難。但藍賽從他們身上證明了苦難是造就信徒成聖的土壤。他們都在默觀中與上帝聯合。對大德蘭來說,終其一生默觀與行動總是密不可分。對上帝的渴望與在世的服侍不是兩回事,而是一體兩面的禱告生活。至於聖十架約翰,受盡身心靈痛苦的他在1578 年逃出監牢之前寫了《靈歌》(Spiritual Canticle),描述他內心的屬靈體驗,隨後以《攀登加爾密羅山》(The Ascent of Mount Carmel)為自己的詩作注釋,接着的《心靈的黑夜》(Dark Nights of the Soul)更和英格蘭的《不知之雲》極為脗合。默觀所帶來的狂喜與神慰等宗教經驗並不是默觀者所追求的,真正擁有默觀召命的人。虛己謙遜的十架路助我們進入黑夜,生命的黑夜引向禱告真正的本源,邀請人邁向在上帝內默觀的禱告。藍賽大主教堅信,若有更多人領受默觀的禱告聖召,這對教會內外的更新至為重要。禱告生活整合了他人生在真道的追尋與學習,教會牧養與世界的見證使命,為這一切注入從上帝而來永恆的生命力。
在結語中藍賽引用了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在《上帝之城》(City of God)卷廿二第30章的說話:「我們將要安息而看見,看見而愛慕,愛慕而讚美,此乃永無終結的結局。」安息,看見,愛慕和讚美既是指向天上的默觀禱告,也是注視人間的祈禱行動。藍賽意識到默觀禱告若失去外在行動帶來的危機。正如聖女大德蘭的智慧,默觀祈禱雖像沐浴於上帝同在的榮耀中,但必須帶來實際的行動。在耶穌邁向天父的同時,也是越來越深入了解人類的苦難、罪惡、悲傷和死亡的旅程。禱告既是一通往天家的旅程,也是一通往世界黑暗的旅程。正如耶穌所顯示的,受苦便是榮耀,渴慕親近上帝的愛正是勇於接近世界的黑暗,在那裏,正是孕育我們禱告生活的地方。
4世紀沙漠教父伊瓦格魯斯(Evagrius Ponticus,346-399)在其《論禱告》(On Prayer)中如此寫道:「若你是神學家,你就會真正地祈禱;如果你真正地祈禱,就會成為神學家。」縱觀藍賽大主教一生,他對其主教使命也有着如上的深刻自覺,正如他在1961年7月一封信函所寫道:「除了作為牧人,主教也是教師……除牧人和教師外,主教也是被呼召為他的子民代禱……」的確他的神學和牧養離不開他的禱告生活,藍賽大主教以言教和身教向今日讀者說明,只有真實地禱告,認識上帝(神學目的)與及關愛世人(牧養對象)才會成為可能。
藍賽大主教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4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