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4年3月3日
第2504期
 

兩腳踏出文物路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十五周年回顧

 
 導賞員同學介紹文物館內文物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成立於2008年12月18日,迄今已屆15年。為慶祝走了15年發展文物保育之路,該校文物學會在2月24日舉辦了「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15周年開放日」。 

當天早上安排了專家講座,邀請到戰爭史專家─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以及土地及測量系專家─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賴緯樂博士工程師,就着「科技重構戰爭史─以香港保衛戰的聖士提反書院為例」這講題,分享研究歷史的新技術和方法。講座前先由負責學校文物計劃的陳國培老師簡述文物徑成立的意念和執行,並提及聖士提反書院的歷史與香港的關係,其中播放昔日文物徑創辦人鍾關錦嫦老師的錄影,由她親述文物徑創立的機緣,成立導賞團隊的經過,中間的苦樂、困難和成功,當中講及的人和事,今天聽來仍令人動容。

    
 智文博士講述赤柱戰場                            賴緯樂博士工程師講利用科技考古

 
馬李敏慧校長、幾位講者與負責同學合照 

 

是次15周年文物徑開放日甚為成功,早上講座原本估計人數在三數百人,最後幾近六百人入座,下午的分段參觀團亦全滿,整個活動在下午5:30圓滿結束,數十負責導賞的同學熱情歡呼,團結互助之情緒高漲,看着他們沿路走出校園,青春的喧鬧在殘陽餘暉中蕩漾,令人不禁浮想聯翩,這十五年學校文物保育一路走來,每次活動完結後年輕躍動的身影累累叠叠 ,就是從這車路走出大門。 

在2008年以前,香港的文物徑都是由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所設定,香港學校根本沒有文物徑的存在,亦沒有這種意念。因為文物徑的設定,必須具備一些客觀條件:足夠的歷史建築、 豐富的歷史故事、充足的活動空間,最後還要有「無限的熱誠」。這些條件恰巧都在2008年出現於聖士提反書院的赤柱校園。

當年聖士提反校園內散佈着不少經由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一、二級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如馬田宿舍、東西翼宿舍、舊實驗室及獨立平房等,都具有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其間隱藏着不少有待發掘的人和事,加上15萬平方公呎的碩大校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在這些條件下就只等懷有熱誠的推手開始轉動歷史的齒輪。 

當年歷史科的鍾關錦嫦老師(學生愛稱她作「鍾媽」),被任命為綜合人文科主任,她思想敏捷,行動力強,最重要是她對教學擁有「無限的熱誠」,由她結合校園內已存在的客觀條件,創建全港中學首條文物徑的集結號就在校園內響起。

鍾太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文物之友,在文物義工服務活動中認識到文物徑的概念,啟發她在聖士提反校園內建立文物徑的動機。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倡議,到游說學校,再而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她都是一往無前,奮進爭取,在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下,香港中學校園首條文物徑在2008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 

鍾太和陳老師都同意以文物徑串聯起學校的歷史建築和遺址,以見證學校及香港歷史的發展,這對聖士提反書院的同學是一項不可多得的教材,但這些文化遺產不應只是單一學校的專屬課程,而應推廣為全港市民共享的知識。是故開放文物徑予公眾參觀,增加大眾對歷史文物的認知與保育的興趣是當年文物徑成立的使命。在此背景下,負責老師開始組織同學成立導賞員團隊,更提供優質的兩文三語導賞服務,從此文物徑導賞員仿似校園內同學間的身份認證,團隊的規模亦日益壯大。

 
 導賞員同學講解校園文物 

鍾太發揮她強大的親和力,吸引很多同學願意為導賞團隊付出心力,而陳老師則苦心孤詣地爭取資源,老師們都同意要放手讓同學組織活動,安排程序,同學們亦全心投入,令到參觀者事後都給予好評。2011年,學校利用校內一棟歷史平房3號屋活化為學校文物館,可以更有序地展示學校現存的文物和歷史,這成為整條文物徑的參觀重點, 稍後東西翼宿舍的大樓獲評為法定古蹟,更正名為「書院大樓」,於是文物徑的主軸亦更顯明了。 

白雲蒼狗,倏忽十五年,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亦數度增修,導賞員的年輕身影潮來潮往,負責老師亦去去來來,人和事也許有變,但推動文物保育和推廣歷史的大志仍在,今天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仍保持假日向公眾開放,年輕的導賞同學仍保持熱誠和稚嫩的初心,孜孜地介紹學校歷史,仍會沿着車路在喧鬧中走出校門。而掌門的陳老師仍堅信「老兵不死」,仍踏在文物路上。

(文稿由聖士提反書院中國歷史科主任、文物計劃負責人陳國培老師提供)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0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