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4年2月4日
第2500期
 

【專題】給不會禱告的人 大齋期靈修之旅

文|陳榮豐 范晋豪

 

今年的大齋期靈修之旅,我們選用了喬伊亞(Luigi Gioia)的《告訴上帝:獻給不會禱告的人》為大齋期讀本,除了於3月6日和20日晚上在聖約翰座堂舉行公開講座外,在大齋期的每個星期五和星期六,牧者更會與大家一同退修,因為禱告從來不單是頭腦的事,禱告就是生活。 

 

      有一次,藍賽大主教被問及祈禱生活的狀況。
      那人問:大主教,你今天早上有沒有祈禱?
      大主教:有啊。
      那人再問:那麼禱告的時候,你講了甚麼呢?
      大主教:我禱告的時候與上帝傾談。
      那人又問:那麼你與上帝傾談了多久?
      大主教:1分鐘。我與上帝只談了1分鐘,
          不過我用了29分鐘預備這個對話。

 

藍賽大主教這一件軼事,提醒了我們禱告並不流於「有沒有禱告」的層面,也不是「講了些甚麼」的公式層面,而是我們有否認清對象,又能否好好預備自己,去尋見我們唯一的禱告對象—上帝! 

喬伊亞的《告訴上帝》向我們分享了禱告並不是冷冰冰的禮文與文字,而是我們能面向那位愛聽禱告的主,向他傾心吐意。面對上主,我們不需要裝扮成為善良、敬虔、永遠堅定信靠的演員;我們的禱告亦毋須預定台詞、劇本,只需一片丹心,照我本相,把我們的真實—包括我們的喜、怒、哀、樂,向上主陳明。

禱告是怎樣一回事 

全書大約可以分為七個部分來閱讀。第一部分是第一至四章:他開宗明義地向我們說明禱告是怎樣的一回事。當我們常常想尋找所謂的禱告速成技巧、禱告蒙允法門時,作者提醒我們,這只會使我們與真正的禱告永遠沒法對上。因為禱告不是追求所謂神聖地點、禱告方式。禱告應猶如呼吸,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做甚麼,禱告常與我們同在。因此作者挑戰我們禱告並不是選上一個最佳地點、字詞、與狀態去與上主說話,而是能夠在萬事中,那怕是最糟糕的時刻,我們也能與這位最佳最美善的上帝開誠布公,傾心吐意。因此,禱告的良好土壤,並非指外在的環境,而是我們的信心,我們是否相信不論我們的心思意念如何的敗壞、不配,愛我們的上帝都一如以往關注我們,樂意傾聽我們。由此,我們就能在每一個此時此刻中,尋見上帝。我們面向上帝,毋有甚麼阻礙,毋有甚麼是不能說的了,由是禱告就是生活,我們的生活即禱告了。

禱告生活喚醒生命視角與態度 

第二部分是第五至八章。一個禱告者對時間概念必然有所改變,自然而然地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作息,以致能善用上主給我們在世的每分每秒,亦能在時時處處中喜迎上主。第五章,作者提到希臘文對時間的兩個概念,一個是時序(chronos),另一個是時機(kairos)。「時序」表達的是年年月月的四季更替,它只是形容一種客觀、冷冰的時間流動,然而作者指出「時機」卻很不同,它代表上主介入的時序,使我們並不是在冰冷流動的時序中營營役役。當上主的創造、以及他的道成肉身,介入歷史時序之中,並透過聖言及教會的見證,參與人類的生活時,每時每分就會因被「聖化」而不再一樣。然而要有這種覺察與醒悟,我們就需要鍛練,禱告生活正是邀請我們一次又一次喚醒這種生命視角與態度。不過,作者也提醒我們「若不是上主賜我們新心」,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誠然,我們正如書中所舉有關使徒的例子一樣,每當耶穌邀請他們一起禱告,他們的表現卻總是強差人意,他們只能「儆醒一時,卻經常打盹」。雖然我們不懂怎樣禱告,但當我們願意學像使徒,坦白承認並且心存謙卑地向上主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主耶穌便向他的門徒分享了我們或許都背誦如流的《主禱文》。作者於是就《主禱文》作為禱告的經典,向我們分享禱告是怎樣的一回事。他提出耶穌所教導的《主禱文》不是只是一個禱告範本,而是他向我們分享了他自己的禱告,亦透過他的禱告,我們能從不同的層次中學習、體會禱告中與上主的結連與親密。

第三部分是第九至十二章。作者提出禱告就是幫助我們「調準心志、端正姿態」,以致當我們迷失於各種的試探、或是沉醉於各種的物慾追求時,禱告能使我們體會自己的心靈貧窮,從而學習順服信靠,並在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時,再一次喚醒我們的心靈,尋求與天父的關係。作者多次強調《主禱文》並不是單單一篇禱文,亦並非一個禱告公式,但它能夠引導我們謙卑自己,進入耶穌的禱告中,就是進入上主為我們預備的內室,在那裏與「暗中察看」我們的父相遇。說到「端正姿態」,作者所談的不是方法、環境與地點、不是如何坐如何跪,他所談的是「內在」的姿態,是出自你我由衷的渴求,幫助我們一步一步讓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幫助我們一天一天成為更像樣的「上帝兒女」。 

第四部分,第十三至十六章。首先,當我們定睛向上主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是「乏善可陳」,面對誘惑、人性的軟弱、人生的曠野,我們也不是始終如一的對上主堅定信靠,我們總會有各種的疑惑或憂慮。在這個時候,正如作者在第一部分引用本篤修士的話,提及「萬事化禱告,一根枯木,也可生火。」人生的曠野,不是我們的終局與命運,它卻能成為我們學習仰望上主、學會謙卑的火窯。當我們清心對天父敞開心懷,不再倚靠外在,而是時刻省察己心,聽候上主的旨意,我們就能享受復活的自由,我們的生活亦不再活在人的期望、自己的想像及社會的物質規條之中。

禱告是轉化與治愈過程 

禱告是一場轉化與治愈的過程。這是第五部分,即是第十七至十九章所分享的主題。從祈求「每天的飲食」到學習「寬恕」,讓我們知道「爾國降臨、爾旨得成」並不是一個魔法詞語,能夠一蹴而就,這些願景,需要藉上主的力量,並我們願意更新改變,從而與主同行,才能日臻於善。因此祈求「每天的食糧」,提醒我們並不是果真做到時時處處都能「認得主」,都能心清意潔。故此我們需要天天渴慕上主的慈愛與憐憫,每天歡迎上主的親近,我們才能時刻儆醒,與主日近。同樣地,在「寬恕」別人的功夫上,作者提醒我們不要自視過高,以為我們果真滿有愛心,能真誠寬恕人,其實若不是上主的恩佑與慈悲,我們根本無法寬恕別人。因此學習寬恕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的「不能饒恕/未能饒恕」,好讓聖靈幫助我們祈禱,最後我們才能饒恕得罪我們的人。

至於第六部分,是第二十至廿二章,作者分享了「遲延(Delay)」的主題。他挑戰我們,我們的禱告究竟會否只是向上主說空洞的話,客氣的禮貌,我們究竟是否相信禱告的力量?相信上主的應允呢?他提醒我們要「放膽無懼、篤信不疑」地禱告。向上帝「老實」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聆聽上主的忠言我語,信靠上主有永遠足夠豐盛的供給。由此,即使面對上主好像遲延與沉默,我們亦能不再疑惑,並且能夠從有言文字的禱告,昇華至「無聲勝有聲」的微聲默契。 

禱告歷程:簡樸、精短、恆常、真實

最後一部分是第廿三章至廿六章。作者坦白地表達「當我們越發禱告,我們會發現自己越『不懂禱告』」。禱告中,我們常常迷失、失望、疑惑與不信,我們從「認識禱告、相信禱告,到對禱告失望,從而不再禱告」。作者以詩篇中詩人說:「求主不要叫我羞愧」,勉勵信徒坦白面對自己的害怕、失信,並能真誠尋求上主的助佑。他說:「祈禱是一門艱深藝術,需要千錘百煉。學習禱告之路崎嶇不平,常要吃力上行。到頭來,真正的禱告只有藉賴恩賜方能實現。」在這條艱深之路,作者建議了四個禱告歷程的方向:就是「簡樸」、「精短」、「恆常」與「真實」。 

深願這小書,能幫助各位真實面對自己的禱告生活,並能覺察、坦白自己的不濟與不長進,仰賴上主的恩典,在聖靈不住嘆息中,我們能尋見上帝,那怕用了29分鐘,仍然珍惜與上主那1分鐘的約會。

這個大齋期,期望大家不單細閱本書,也一同參與在長洲聖公會靜修院舉行的周末退修營會,度過兩日一夜的禱告生活。

 

  詳情及報名連結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00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