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北宣教學習團
真理大學內的古蹟馬偕古厝(1875年),前排右三為真理大學蔡維民牧師
這次台北宣教學習團(12月26日至31日),聖巴拿巴堂和聖腓力堂的牧者、同工和青年人一起參與。在香港經歷社會變遷與疫情困擾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自處?在似乎是困難處處的宣教工作中,有沒有一些可以突破的地方?希望今次的旅程,能給予我們一個機會學習和反思。
真理大學︰馬偕的宣教
1872年3月,馬偕博士登陸淡水,開始其宣教旅程。早在1860年,馬偕所屬的加拿大長老教會,已有關於在台灣宣教的策略報告︰以醫療、教育及宣教結合的方向。所以,當馬偕到達淡水後,就開始跟隨這個方向,進行宣教工作。醫療方面,他與同伴們開始時在廟宇外的空地唱詩,吸引當地人士的好奇,也同步進行牙科檢查,看着相片,當時的人是站着被拔牙。在拔牙前後的時間,馬偕和同伴們就跟當地人傾談和傳福音,這讓他更認識這地方的人和事。
除了牙醫的工作,馬偕更編寫了《中西字典》,讓人可以認識更多相關語言(台語及英語),這有助於其宣教工作。
馬偕更與當地人蔥仔(後改名為張聰明)結婚,組織家庭。據接待我們的蔡維民教授所言,馬偕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規律,在自己的居所中,早、午、晚都是帶領宣教士們學習和實習牙科知識、信仰的探討和神學相關的學習,每一天都停不下來,也沒有太多的私人時間。其後,馬偕陸續設立偕醫館、牛津學堂和女學館,發展醫療與教育之志向。當中,牛津學堂是馬偕回國募款,得到其家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居民大力支持,得以建成,是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譯名則是「Oxford Collage」,以誌紀念,後人則一直稱為「牛津學堂」。馬偕將一生貢獻給台灣,至1901年病逝。
禮拜堂
從外在觀看,其建築與整個校園區風格相類,都是以紅磚為主。為突顯基督教義,外牆開口部,重複使用尖拱造型,象徵「虛心祈禱的手」。大禮拜堂內有全台第二大的管風琴,與禮拜堂同為真理大學校園中的特色之一。
禮拜堂可容納1500人,當進入到禮拜堂當中,第一眼就是被置於正中的管風琴。這是全台灣第二大(僅次於國家音樂廳),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台裝置有32呎音管之管風琴,是由荷蘭最大管風琴廠─PELS & VAN LEEUWEN以純手工打造的。當我們參觀時,有幸聽吳維民教授彈奏一曲《奇妙恩典》,那種音色的吸引,實在難以形容。可惜的是,現時此禮拜堂已成為真理大學在慶典時所用的地方,並沒有定時的崇拜。
聖約翰大學及降臨堂
聖約翰科技大學為上海聖約翰大學、聖瑪利亞女校在台校友會與台灣聖公會於1965年所共同籌辦創立,本名為新埔工專。當時的王長齡主教以創辦聖約翰科技學校為任內最重大的宣教工程。為此,王主教耗盡其個人精力,於1970年4月27日因心臟病主懷安息,據現任降臨堂主任吳興祥牧師說,在王主教離世前數小時,還在表達想與當屆的同學一起畢業,但此心願未能實現。為紀念王主教之貢獻,及表示永恆的懷念,教會除經各方友好之捐獻,更得美國聖公會總會之撥助專款,於校園高崗上興建「王長齡主教紀念禮拜堂」,亦稱之為「降臨堂」。
而降臨堂就位於大學之內,在聖約翰科技大學與社區之間成為橋樑,使人能遇見耶穌。降臨堂的外形以農民用的斗笠的為設計,寓意是服侍學校附近的淡水區區民。進入聖堂,從天花垂下的裝飾,以創世記第二十八章「雅各的天梯」為意念,讓來參加崇拜的人都能夠與主相遇。而聖壇以一雙手,左右托住聖桌,一方面聖約翰大學是以工科為主,另一方面代表人的雙手將自己奉獻給主。按照教會傳統,王主教被葬於降臨堂,即現時聖壇正下方位置。
在我們到台灣的第一晚,已得到聖約翰科技大學學生團契的團友熱情招待,帶我們遊覽淡水老街,並一起享用美食。翌日晚上,更在降臨堂一起敬拜和分享兩地青年在面對困難時的信仰機遇與挑戰。隨着聖約翰科技大學的收生減少,可接觸的學生不多,但仍無阻他們在校園福傳的信心,帶着愛去接待每一位同學。他們所表達的愛心和熱情,實在讓我們有很多的反思。
聖公會降臨堂內貌
台北聖公會聖約翰座堂
在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們參加了聖約翰座堂的主日崇拜,當天是聯合崇拜,即在崇拜中以普通話及英語夾雜地使用,讓不同國籍的人都可以參與同一個崇拜。恰巧當天舉行聖洗禮,有三位青年人加入教會,也有其中一位受洗者和他的教母在崇拜中分享見證。在崇拜後更與座堂的青年人一起愛筵及分享信仰,談到大家在生活中的困難,和怎樣面對信仰中的爭扎。這個交誼的時刻,讓我們更能認識台灣青年所面對的挑戰。
除以上的地點外,我們還跟淡江學園傳道會的同工,並與校園團契的總幹事對談,也參加了台北靈糧堂的崇拜,和探訪台北猶太會堂。這些都令我們大開眼界,也在交流分享之中,加深了組員間的情誼,是一次身心靈都非常充實的旅程。
在聖公會台灣教區辦事處拜訪張員榮主教(右三)及張師母(右一)
位於教區辦事處的顯現堂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9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