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3年6月4日
第2465期
 

堂校社服同工7600人聚首亞博 主為榜樣教會為家 在多元世界尋找合一

  
 堂、校、社服發展日在亞洲博覽館舉行 (© 教聲/ ECHO)

為慶祝香港聖公會開基180周年暨教省成立25周年,教省於5月30日早上假亞洲博覽館舉行堂、校、社服發展日,邀請了馬來西亞沙巴聖公會培訓學院創院院長凌啟文法政牧師和關俊棠神父主講專題,陳謳明大主教作總結和祝福。

當日香港聖公會(包括澳門傳道地區)各中學、小學、幼稚園、社服單位及牧區的同工和教友,總共有近7,600人參加,而詩班亦由堂校社服的教友和同工組成。原定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堂校社服發展日,在2018年舉行過後,原應在2021年舉行,惟遇上疫症大流行,令舉行日子一改再改,終於堂校社服的同工相隔五年,再次在亞洲博覽館聚首一堂,展現教會一家的精神。

  
 關俊棠神父、陳謳明大主教和凌啓文法政牧師(左至右) (© 教聲/ ECHO)

教省全年慶祝的主題是「主乃磐石 教會為家」,凌啟文法政牧師在發展日提醒聖公會堂校社服的持分者,如何在現今世界落實這主題。基督徒要視教會為家,首先就要了解現今這個破碎的世界,並以正確態度回應作為教會磐石根基的基督。

現代人身處一個多元的世界,有人仍相信普世價值;有人則主張個人主義,反對宏大敍事(grand narrative);有人則滿足於自身的社群主義,各自在自己所屬的文化及意義體系下尋找自己的意義。

在如此多元世界裏,自然有不同的他者存在,而「排他」即排除他者於自己以外,也變成了定義「自己」的必要元素。排斥不一定是歧視,也不必貶低別人。它是一種拒絕他人成為自己群體的一部分的行為。

當一個同質化的社群體最終讓位於多元的世界,不同的他者會帶來社會的變革(Social Change),令固有的價值受到侵犯,當他者的「福音」被傳開時,原有的族群意識和文化同質性就會受到挑戰。為了阻止固有的社會變化,人們也容易以排除異己來守護自己所信的價值。

  
 凌啓文法政牧師主講專題「主乃磐石‧教會為家」 (© 教聲/ ECHO)

避免錯誤的排他行為

面對這個多元排他的世界,凌法政提醒大家要避免幾個錯誤。首先,要避免以簡化主義面對多元:把複雜的問題簡化,這會使人為了鞏固自己而更容易定別人的罪,反而忽略了彼此應努力相互理解的地方,與及問題背後更全面的因素。第二,要避免以報復心態面對排他主義:人通常為了鞏固自身價值體系,而將他者妖魔化,人們會以受害者的心態尋求正義,報復他者先帶來的傷害。第三,要避免以放棄融合來面對社會變革:多元主義相信價值觀之間無需要比較,亦無容理解,若為免受他者傷害而滿足於圍爐取暖,將自己躲避在舒適區內而不去改變分裂的世界,這只會任由它進一步分離,令人更加排他,並降低容納他人的衝動,放棄理解他人,乾脆妖化他人以強化自己的觀點。

如此,甚麼才是以主為磐石,把教會建立為家的正確回應呢?凌法政指出,救贖不只會使個人得救,更會為互有差異的信徒們帶來群體合一,將教會這合一的共同體建立成家。基督帶來這新的開始雖然在現今世界不可能沒有危機,也不可能沒有挑戰,但在多元文化群體中尋找合一,正是上帝在聖經中啟示基督徒的旨意。

基督徒要理解自己在基督裏重建社會上的新身份。基督徒不只是個人存在,也是為社會帶來福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基督,不僅外邦人身份更新,猶太人也不應再將自己視為僅僅是「猶太人」,而是基督的追隨者和通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而開創的上帝新國度的成員。

如此,我們知道上帝已經確定了教會是多元文化的,那麼就沒有必要排除他人來確定我們自己。生活在上帝的故事中,就是生活在上帝群體的故事中,這是一個由基督、通過聖靈和教會促成的故事。

 

新遊戲規則:單向的自我奉獻

   
(© 教聲/ ECHO) 

在以上主為磐石的教會,凌法政提出教會可以為世界提出新遊戲規則,不要再陷入犯罪者與受害者的報復遊戲,那是屬於舊世界的產物。反之,重新命名和更新改造才是耶穌的行事方向,讓人們包容與更新互相結合,而不會被貼上遭排斥的標籤;更新的目的正是要讓天國的使命成為可能。

若信徒以教會為家,則沒有人是受害者,因為這家庭中唯一的受害者就是基督,他為信徒提供了一個不同的「遊戲規則」,名為「單向的自我奉獻」(Unilateral Self-giving),就是耶穌單方面的捨己的模式:自己作靈糧,接納並且愛敵人。當在世人眼中看為軟弱時,發現自己與被釘十字架的人在一起,而且強而有力地將自己獻給他人,並接納他們。這不代表沒有對質,因為正義是需要尋找的,衝突還是必要,但以上主為磐石的使命就是以主為榜樣,去原諒和愛不同的人,那是天堂的形象,世界的希望。

凌法政承認這很困難,「我們未做到,但不代表做不到,困難才有價值,人不能,但靠着上主,凡事都能。」


召命中的召命:好好活着

   
 關俊棠神父分享「上帝的榮耀乃人活得好」 (© 教聲/ ECHO)

關俊棠神父以拉丁文「Homo Vivens Gloria Dei」為題,鼓勵堂校社服一家人好好活着,就是上帝的榮耀,也是上主最大安慰和引以為傲之處。他謂:「好好地活,活得生氣盎然,正好也是上主給我們召命中的召命。我們不用追問世界需要甚麼,首先要問自己怎樣可以活得朝氣勃勃,其實世界最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人。」

關神父認為人們的選擇基於聆聽和堅毅這兩種能力。敏於聆聽自己的心聲,聽而後從,訴諸行動,從逆境窄門進天國,是從堅毅磨練中成長的秘訣。

「我們很多時候也按着別人為自己寫下的劇本來扮演配搭別人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生命的主角。」關神父打趣道,如果每個人也如此「聽話」,就沒有不怕從火中發現上帝的摩西,敢於質問上帝的約伯,再看耶穌和上帝的作為,大家也發現上主的恩典,往往也是出乎意外的。

要活得好,形成堅毅的人格,關神父提醒大家要有承受委屈的量度,承擔該承擔的責任感,和敢於承擔自己要完成的使命那份勇氣,而不要被「如何」,「怎樣」,「有用嗎」和「值得嗎」這些缺乏信心和勇氣的問題難到。最後,關神父帶領我們一同聆聽短詩《Return Again》作結,提醒我們要活得好,一如約伯,一如耶穌,聆聽並歸回本心,再一次回到我本身,我所在之處,在心靈的家鄉不斷重生。

堂校社服工作的使命:讓人活得好

  
 陳大主教作總結(© 教聲/ ECHO)

陳大主教在總結時感謝兩位講員的分享,認為兩個主題也是聖公會堂校社服這個大家庭很大的提醒:活得好是上帝最大榮耀。堂校社服工作的使命也是要讓人活得好,我們以教會為家,一起為這使命努力。

今日世界有很大的撕裂,教會生日(聖靈降臨節)提醒信徒聖靈的釋放能力,當人願意赦免,自己的罪也得赦免;留下別人的罪,也只會將自己的罪一同留下。上帝國的實現,正是要讓彼此活得更好,泰澤的羅哲弟兄的合一見證給人們很好的鼓勵。陳大主教勉勵大家要活出以上凌法政和關神父的教導,雖然困難,但最重要是過程,不論結果,也必然是美好的見證。 

頒發學校長期服務獎

堂、校、社服發展日以早禱作開始,除了主題演講及大主教的回應外,在學校方面更頒發多個長期服務獎,包括服務15年的校董和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執委成員,而多位獲得30年、35年服務獎的教師和校長都有出席親身領獎,各校老師更帶備氣球、燈牌支持獲獎同事,會場頓時尤如演唱會般歡呼聲此起彼落。當頒發40年服務獎予雷穎儀校長與55年服務獎予謝振強校長時,更是掌聲雷動,大會更更正人稱「謝總」的謝振強校長由小學教書至服務小監的總服務年期是57年,令在場很多人嘩然,這紀錄相信亦難以打破。

   
 發展日以早禱開始(© 教聲/ ECHO)

  
 頒發長期服務紀念品(© 教聲/ ECHO)

   
 雷穎儀校長(左)和謝振強校長(右)分別獲頒55年長期服務紀念品 (© 教聲/ ECHO)

  
 獲獎的教育同工歡呼(© 教聲/ ECHO)

 

不能見證上帝的就不是教會

凌法政又於5月28日下午教省在聖三一座堂舉行「被聖靈復興的教會」培靈大會上擔任講員,分享講題「被聖靈復興的教會」。

凌法政指出,教會本為聖靈所生,每一位領洗的信徒皆受聖靈啓蒙,對上帝和他的國委身,而上帝的國度正是以耶穌為王的新時代。施洗約翰悔改的洗只是預備上帝國度的來臨,聖靈的洗就肯定了上帝的子民在上帝國度的身份、倫理價值和能力,按各人經歷參與在上帝使命中。

教會在世的使命與終末論(Eschatology)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聖靈所保守的教會正是活躍於基督降生與基督再來的新時代。教會是受聖靈洗滌的子民組成,該以基督作王,以整全生命經歷聖靈並從而復興。可惜教會往往忘記了聖靈為她所做的一切,凌法政批評現代主義底下的基督教充斥着個人主義,缺乏社會倫理觸覺,與聖靈分離甚遠。 

  
 凌法政在培靈大會中作分享(© 教聲/ ECHO)

他指出,現代靈恩運動可說是回應現代主義下基督教的弊病,恢復對聖靈恩賜的重視,這後現代教會運動也補足了福音在面向社群時的缺乏。被聖靈復興的教會充滿聖靈的力量與恩賜,有着接觸社群,外向福傳的團契,而信徒群體也結出聖靈果子,聖靈種下的美德都能在上帝子民身上表露無遺。這是否過於理想?可能人認為不能,但在聖靈凡事都能。

聖靈保守的教會是能見證上帝;相反,不能見證上帝的就不是教會了。聖靈會賜下能力,在這新時代建立信徒美德。聖靈就是上帝的同在,我們願意上主與我們同在,這不但充滿我們的情感,而是整全地,在文化、個人經歷和生活上,將有近乎奧秘及不可思議的綜合改變。當人們願意接受聖靈,就要告別舊我,告別個人主義,悔改認罪,全然降服於上帝,靠人不能,但全然仰賴,交託聖靈,教會必然復興。

  
 培靈大會後段為頌唱晚禱崇拜(© 教聲/ ECHO)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6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