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聲/ ECHO) 由香港聖公會教省教育專責委員會主辦的聖公會幼稚園校董聚會,已於4月29日假聖約翰座堂舉行,主題為:「幼稚園發展新方向」,邀請了陳謳明大主教主講:「聖公會幼兒教育理念」,蕭連英校長、梁玉心校長和張翠華校長分享:「聖公會幼稚園行政及發展新方向」。
聚會開始時先由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袁海球博士致開會辭,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總幹事郭始基校監開會祈禱,接着由陳大主教主講專題。
(© 教聲/ ECHO)
建立道德感最佳時機
陳大主教開宗明義指出,香港聖公會的教育使命就是「教導兒童走正路,他將終生不忘。」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這優質教育不只是講學業成績,而是要促使基督教全人教育道德觀得以實現。
學校的管理層理應對聖公會的核心價值及教育理念有所認同,而要實行教育理念是有幾點可以做的:以聖經教導為基礎;發展個人倫理;鼓勵學生對屬靈事物有更多認知和覺醒,並對基督的訓導能作出研習及回應。這不是指要增加聖經課堂,而是要將聖經、倫理和基督訓導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大主教引用奧地利哲學及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博士的理論指出,0-7歲的幼兒階段是發展其道德感——意志力、行動主導的階段,所以幼兒教育階段也是建立他們道德感的最佳時候,幼兒會學習大人的言行,因此,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層要做好榜樣。
在家校合作方面,幼稚園階段比起中小學階段重要很多,學校和家長、父親和母親之間可以有不同角色,但不能有不同的標準,否則幼童會感到迷惘。
愛和關懷的氛圍培育幼兒
學童應在基督的愛和關懷的氛圍中受培育並得以成長,緊記學校是透過「氛圍」去培育,而不是課程和活動,愛和關懷的氛圍就直接影響學童的道德發展。幼童很多時不會透過思維來建立自己,而是透過自己直接的感受;禱告和禮儀亦可以讓幼童去經歷,但無需強迫他們明白。
大主教又謂,道德可以彌補制度的不足,但更好的制度,也不能填補失去道德的空白。在幼兒教育裏,為幼童打好基礎,讓他們成為有德行的人。
幼稚園發展新方向
左起:蕭連英、梁玉心及張翠華 (© 教聲/ ECHO)
聚會第二部分由聖馬可堂白普理幼稚園梁玉心校長、聖馬提亞堂肖珍幼稚園蕭連英校長及香港聖公會基督顯現堂幼稚園張翠華校長,就「幼稚園發展新方向」作分享。
梁玉心校長表示,優質的幼稚園教育應與小學和中學互相呼應,為幼兒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奠下良好基礎,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並達至全人教育的目的。
按政府的要求在2022至23學年需要增加學校的透明度,教育局巡查時就會問及在國家安全教育中,有沒有配合中華文化的特色,以及校董會的狀況等。這是學校要面對,要先準備好材料,做好報告,才能達到要求。
梁校長指出,辦幼稚園教育就好像焗餅,以前可以按有的材料和份量去做,即是財政資源、學生、教職員人力等,焗好餅後就按需要分配每件餅的大小,即按學校發展的需要和方向而決定資源分配。但今天政府只給了一個餅底(一筆錢),卻不足以營運一間學校,所以學校要另外尋找餡料,才能拼合成一個完整的餅,即是學校要另外找資源,例如學校要接收非華語學生,就要另外申請有關非華語學生的資助,也就是說,現今這塊餅要由不同資源來集合。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新發展方向。
蕭連英校長表示,管理學校的壓力是有增無減的,除了老師每年要自評報告外,外評以往是五六年做一次,近年是緊密了,並且兩三年就有重點視學,現在更要公開放上網。另外還有面對學校財務管理和學校管治的壓力。
近年香港出生率的連年下降,從2016年有60,900人出生,至2022年只有32,500人出生,所以幼稚園正面臨寒冬期。據教聯2022年的調查,受訪235間幼稚園中,七成出現財政困難,一成稱明年或後年可能停辦,逾七成需裁減教師數量。所以,校董和校長都需要很多智慧去面對挑戰。
張翠華校長則分享在聖公會的大家庭裏,如何作最好準備去面對困難,攜手渡過寒冬。她指出,實踐基督教教育要先強化基督化領導團隊精神,校董會與教職員同心事奉。牧區支援幼稚園,協助建立基督教氛圍的學校。
張校長亦提到要加強家長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建立家長團契,讓家長認識基督教信仰,以愛的理念培育下一代;善用繪本閱讀,既配合學生發展,也令家長與幼兒一起進行親子閱讀,建立正面的人生。最後是向外宣傳聖公會辦學理念,如此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團結,彼此相顧,實踐全人教育。
左: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袁海球博士 右:教育服務部總幹事郭始基 (© 教聲/ ECHO)
(© 教聲/ 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