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院復活節牧函
親愛主內弟兄姊妹復活節快樂!
過去二百多年,西方社會經歷了啟蒙運動,影響了全世界。今天,全球各地人權意識高漲、自由觀念熱烘、平權運動盛行……,人們也認為靠着自己便可創造一個更民主、自由、安全、平等的社會。再者,現代科技發展迅速,人工智能、人臉識別、遺傳工程、聊天機械人(ChatGPT)等已將人類帶到一個嶄新科技時代,為人類解決過往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提昇」各行各業的工作效率。
就在這一切「進步」背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發現,在過去二十年間,人類卻再次變得沒有盼望,因而產生沮喪、懷疑,充滿無力感。各地人民更擔憂自身的未來和下一代的遭遇,導致安全感及幸福感亦每況愈下。
其實遠在新冠疫情之前,西方社會已出現「集體盼望危機」。民粹主義帶來社會的極端分化,尖端科技發展帶來的非人化,再加上全球在政治、經濟及軍事衝突所產生的全球危機,人與人、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互信被破壞得體無完膚,難以修補。這一切都使人類對自身前路無甚盼望。
當一切宗教信仰、道德規範等被人類撇棄時,一切本來是「好」的制度,「好」的高端科技,都可以被濫用及誤用。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是否還有盼望?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今日不單是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更是慶祝復活的耶穌基督帶給我們新的盼望。只有復活的耶穌基督才能帶給世界更新和修復的能力,才能創造新的未來。正如使徒彼得在他的書信所說:「耶穌基督從死人中復活,重生了我們,使我們有活的盼望……好讓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彼前1:3;21)
這盼望是甚麼呢?原來就是我們因與復活的耶穌基督相遇,讓基督徒也能從「重生之人」的視角來生活。復活的耶穌能改變生命,讓人類有更新的視野及精神去實踐我們的理想,如此我們才可以在滿有缺憾的現世中,朝向完全的國度進發。
當代基督教作者凱勒牧師(Timothy Keller)在2021年出版的Hope in Times of Fear: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aster(恐懼時刻的盼望:基督復活真義)一書指出,這種由復活生命所產生的盼望雖然只是「部分實現」,但卻總是「實在地」實現着。這種盼望排除一種天真和玩世不恭的悲情,也非沉醉在烏托邦主義和失敗主義中。
「盼望」,是我們人類重新出發的動力。回望香港及澳門這兩座城市,曾幾何時我們希望新冠疫情能夠退卻,如今疫情緩和下來;我們又曾期待經濟復甦,如今各行各業的復常又開始為市面帶來一點生機;在香港,我們期許社會回復穩定,如今社會氣氛亦呈現平靜的景象。當然我們都為這一切獻上感恩。
不過,當今天我們慶祝復活節的時候,我們也要問:在疫情緩和、經濟復甦及社會平靜之下,基督的復活是否也帶來我們生命的盼望呢?
今天香港持續的移民潮,反映很多自幼以此為家(home town)的港人對這城市不再心存盼望;很多青少年人選擇做躺平族,對自己的前景萬念俱灰;不少在社會衝突中曾經感到被傷害或迷失的人,內心仍然悲憤,對社會已到絕望的臨界點,對人對己都毫無盼望可言。不少家庭等待「上樓」,期盼安居之日,但現實環境令他們的等待一再落空,「盼望」對他們來說,是既遙遠又奢侈。我們的長者該值得有尊嚴地安享晚年,但在社會急劇的變遷下,他們連人生最後應該擁有的盼望都幻滅了。
今天我們很希望能夠說好香港/澳門的故事,但我們本身要有好的故事才有話可說。復活節,不單是給我們以生命去譜寫好故事的時機,更是去告訴世界這兩座城市是滿有盼望的。我們不單在金融經濟、社會法制、或創科研究上有所突破,身為基督徒,縱使我們自知我們這群體仍不完美,但我們卻要踏實地服侍社會上有需要的人,藉此將人類應有的愛心及關懷之情滲透社會;又要好好培育孩子,藉此讓他們在德、智、體、群、美五育上比他們的上一代做得更好。當然,我們更要在福傳及牧民事奉上與人同行,讓人的心靈及靈魂皆得復甦。如此,我們便能帶着盼望去為自己和社會,一步一步地創出更美好的明天,享受着人類在各領域上的進步。
有人說:人類因為能踏上每一新階段的成就而自豪,亦因為明白每一新階段的局限而成熟。然而,在基督徒看來,人類更需要有靈性的成熟,就是明白耶穌基督才是全人類的終極盼望。耶穌基督藉着他的死亡與復活,為我們帶來了開展而未完成(already but not yet)的天國。這樣,我們才能夠積極地面對來自現世的任何挑戰與困境。而當我們注目復活的耶穌基督,帶着盼望而活,便更能從心底發出復活的歡讚:
哈里路亞!基督已經復活!
主果然復活,哈里路亞!
主僕
++陳謳明 +郭志丕 +謝子和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5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