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期靈修之旅 在俗修道尋見上帝
左起:范晋豪牧師、黎嘉賢博士、陳榮豐牧師(© 教聲/ ECHO) 2023大齋期靈修之旅公開講座已於3月1日及3月15日在聖三一座堂舉行,今年的大齋期靈修讀本是《尋見上帝:聖本篤之道》,兩次講座分別由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及陳榮豐牧師主講,向大家介紹本篤修會的靈修傳統,並由靈修導師黎嘉賢博士回應。
是次講座為政府宣布解除口罩令後教省首個活動,兩次講座都有超過200人出席,講座開始前各堂教友彼此問安的聲音不絕於耳,場內亦有其他宗派信徒出席,可見隨着社會逐漸復常,教友都急不及待參與各種聚會。
本篤會三願
第一晚講座范晋豪牧師向大家介紹本篤會規的精神,范牧師特別提及本篤會三願背後隱含的意義:「服從願」提醒我們要時常聆聽上主的聲音,本篤會規第一句話就是:「聽啊。」在學習服從前,要先學習聆聽,心存敬意,在萬事萬物中發現上帝,並且要專注,然後聽從上帝的旨意,這才是真正的服從。
「恆居願」提醒我們不要逃避自己和現實環境帶來的挑戰,確信上帝此時此刻與我們同在,所以無需到別的地方尋求上帝。書中作者將恆居的操練由受限於外在空間轉變為在內心尋找上帝,因為無論過着甚麼樣的生活,恆久不變的上帝總與我們同在。
上帝不變,但有限的人事世情常常在變,所以最後「進德願」提醒我們要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改變,不貪圖逸樂,時刻追求進步,將內在轉化為合乎基督心意的「新造的人」。
范牧師之後介紹了本篤會的修院如何平衡工作,學習和崇拜上主的時間,本篤會規很強調修士在生活中要藉着均衡地進行以上三者,讓身心靈都能夠全面的成長,修士亦不應看重或看輕任何一項,而需均衡地對待,因為不應有神聖和世俗的對立。
(© 教聲/ ECHO)
靈修與物質
第二晚講座陳榮豐牧師以本篤會規中修士應如何看待物品,進一步探索本篤如何理解物質世界和人的關係。在會規中本篤指出,所有物品都是神聖的,日常吃喝用的器皿和聖壇上的祭器應當受到同等的敬重,因為一切創造都是從上帝而來,所以每一件物件都屬於上帝,修士也不能私藏任何物件,不管是換洗衣服的數量或是紙筆等文具,都經由院長按照規定和各人需要分發物資,不造成浪費,也不使有需要的人有缺乏,其實也是呼應修院生活強調均衡有道的宗旨,目的是要修道者明白上帝親手創造的世界裏面有着從他而來的神聖特質,人類受託付管理世界,應保持感恩的心,慎重地取用,而非叫修士刻意受苦。
上帝臨在於萬物中的同時,也住在每一個人當中,因此修道者接待別人時應當把對方當作基督。陳牧師提及何明華會督曾經因為餐廳拒絕接待一位沒有穿西裝的教友,選擇退還會籍的故事,向大家講解人應該如何看待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和權力,他表示以當年何會督的身份大可行使特權把教友帶進餐廳,但他卻選擇以行動表示自己與這位不被看重的教友同行,這個行動的基準就是愛心。
來到《尋見上帝》的最後一章,陳牧師表示整本書首尾呼應,指出祈禱既是一切的開端,也貫徹在三願及會規之中,最終目的是讓祈禱成為生活本身,成就上帝的工作(Opus Dei)。
(© 教聲/ ECHO)
成為在俗修道者
在回應時黎嘉賢博士邀請大家一同成為在俗修道者,嘗試重掌自己的生活。然後她又回顧生命和工作都是靠着服從和恆居才得以進步,甚至在病重昏迷時,都能安然向上帝祈禱,對比一開始想要捨難取易的逃避心態,實在是天淵之別。
黎博士又向大家介紹聖十架約翰,聖女大德蘭和聖女小德蘭等聖人,在靈修上能為大家帶來甚麼啟發,聖十架約翰認為人會肖似自己鍾愛的事物,慾望除了使人心傾向受造物,也會令靈性和理性變得遲鈍,所以修道者要放下依戀,以上帝為首位,專注愛上帝,才能使自己有基督的樣式,所以修道者不妨以「讓別人在自己身上看見基督」為目標。
她又借聖女小德蘭的四個心得鼓勵在修道旅途上遇到挫折的弟兄姊妹:
一、遇到任何事只以基督的教導為標準
二、當面對誤會時,不立即為自己申冤
三、行善事不張揚
四、微笑面對任何不順心的事情
黎博士強調修道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功,要不斷禱告祈求,不斷嘗試,不斷練習才能進步。
最後黎博士指出,雖然本篤修會在萬事萬物中尋見上帝相對聖女大德蘭的《七寶樓臺》靈修歷程中到達第三層,但卻是修道的根基,無論是剛開始修道抑或是追求更高層次屬靈經驗的修道者,都能從本篤會規之中獲益良多。
范牧師在結束講座時表示,很意外今年大齋期靈修之旅吸引了如此多的教友參與,很感恩經過三年的疫情後反而激勵了教友尋道的心,並預告未來教省將會舉辦更多在俗修道的靈修聚會,詳情請繼續留意教省消息。
(© 教聲/ ECHO)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5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