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宗東亞區禮儀諮議會 為聖餐禮大祝謝文作學術交流
ALNEA與會者、張員榮主教、全台灣教區牧者及神學生
剛過去的2月,聖公宗東亞區禮儀網絡(Anglican Liturgical Network in East Asia,ALNEA)假台北的聖公會聖約翰座堂舉行2023年度諮議會,主題是「聖餐禮大祝謝文的結構和神學思想」。是次議會期望藉此學術交流和主內團契的建立,為共同編寫一篇富亞洲地區文化特色的大祝謝文,奠下基礎。
在得到台灣聖公會張員榮主教的大力支持下,是次議會是歷年最多參加者出席的一次,因為它同時作為台灣聖公會的周年牧師進修會,使台灣牧長的聲音都能收納在議會報告之中。
議會參加者有來自東亞區幾個聖公會教省禮儀專責委員會派出的代表,包括香港、日本、韓國,和菲律賓,連同台灣聖公會全體牧者和神學生,一共有35人。當中有聖公宗東亞區禮儀網絡的幾位主導成員:菲律賓的湯馬斯.曼德拉牧師 (Tomas Maddela,前任菲律賓聖公會聖安德烈神學院院長)、日本的市原信太郎牧師(Ichihara Shintaro)、韓國的朱洛炫牧師(Nak-Hyon Joo)。香港聖公會有四名代表出席,他們是林振偉牧師、梁麗娥牧師、李文祺牧師,和教友姚子健。林振偉牧師是今屆聖公宗東亞區禮儀網絡的主席,亦是現任普世聖公宗禮儀諮議會導向委員會委員。

(左)李文祺牧師於開會聖餐崇拜上讀經 (右)韓國朱洛炫牧師分享
ALNEA的緣起
上世紀八十年初,普世聖公宗內有一班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聖公會禮儀學家自發組織和倡議,並成立了一個名為普世聖公宗禮儀諮議會(International Anglican Liturgical Consultation, IALC)的非官方的組織。他們就當前教會正進行中的禮儀改革,重新為普世聖公宗一直所持守《公禱書》的崇拜禮儀,逐一檢視,並向普世聖公宗的主教們就如何在其教省內,為教會禮儀的更新和改革,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原則。
IALC自成立而來,每三至四年便舉行一次全體諮議會,並就大會需要跟進的討論和事務舉行中期會議。在過去接近四十年的日子,諮議會組織已就聖公宗的禮儀發表過不少學術論文和報告,為個別教省在重新編纂公禱書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使改革後的聖公會崇拜,既能保存原有強調合一、莊嚴和屬靈的崇拜氣氛,又能在神學和禮儀表達上(liturgical performance)切合當前牧養和教導上的需要。然而,在禮儀改革裏面有一個重要的課題是不能忽視的,就是如何將禮儀本色化(inculturation),於是聖公宗東亞區禮儀網絡就在這個本色化禮儀的氛圍下產生。
2013年都柏林舉行IALC中期會議的地區小組會議上,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和香港的代表,構思成立一個地區組識,並會定期舉行會議,既為認識區內各教省的禮儀傳統和正在推進的工作,同時也作為主內團契,彼此扶持。2019年在香港召開的IALC會議上,聖公宗東亞區禮儀網絡(ALNEA)便首次正式提交報告,並得大會接納,十分鼓舞。
分享台灣在地美食,享受主內團契
公開講座:「新世代參與禮儀崇拜的困難與挑戰之探討」
ALNEA於2月10日晚舉行公開講座,題目為「新世代參與禮儀崇拜的困難與挑戰之探討」,由菲律賓代表湯馬斯.曼德拉牧師主講。他引用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7至34節,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譴責他們聚會時分門結黨,影響到每周的聖餐。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到聖餐的六個特色。一、耶穌的晚餐是群體的行動,而且參加的人非常積極參與;二、「聖餐」是在用餐時完成的;三、「我們如此行,為的是紀念主」:聖餐主要意義是為紀念主耶穌基督。四、聖餐的特性之一是分享:在分享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去幫助窮人。五、接納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年齡層的人;六、保羅指的聖餐是在家中進行,相對地,沒有複雜的儀式和禱文,所有的聖餐過程,都是「很實際」,也很「自發性」地進行。
如果想重溫講座的精彩內容,可透過以下連結收看:https://www.youtube.com/live/j9OGqa-2xsM?feature=share
教友姚子健與會感想
今年與會的主要是牧者,加上台灣教區全體牧者出席,小弟被委以傳譯的重任,實在戰戰兢兢。因為我的傳譯經驗只限於課堂上,並沒有實戰經驗。特別在主教和眾位牧長前,要翻這些專門的話題,確實如履薄冰、班門弄斧,感恩在上主帶領下順利完成。
禮儀作為聖公宗的共同語言,同樣也經歷了翻譯的過程。議會上談到不同地區的公禱書流變,如何從英美地區的公禱書翻譯過來,而到今天有本色化的考量,回應東亞地區獨特的牧養和教導需要。例如在菲律賓,除了他加祿語(Tagalog)這個較為人熟悉的語系外,還有超過一百種方言,每種均有其獨特的詞彙和使用習慣,所以在編撰公禱書時實在要花不少功夫。對我這個唯一的平信徒代表而言,實在是大開眼界,也有不少學習。
林振偉牧師致開會辭,姚子健協助翻譯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5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