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3年1月22日
第2446期
 

2023教省教育日 救世必先救心 教書終歸教人

  (© 教聲/ ECHO)

教省教育日晚禱崇拜已於1月14日假聖約翰座堂舉行,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主禮及祝福,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講道,他指出,救世必先救心,教書終歸教人,祈願各教育工作者從教育召命中不斷轉化,教己教人,邁向天父完全之境。

范牧師表示,聖公會重視教育,因為聖公會關心的不只個人靈魂得救,更相信全人的得救,即身心社靈全人整合健康成長的教化過程,因此有聖公會的地方,也一定有她興建的聖堂與學校。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基督教重視的得救智慧不等於純粹高舉知識,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一章,講得很清楚:「父啊……你把這些事向聰明的人隱藏起來,而向嬰孩啟示出來。」有知識有聰明不等於就有從天而來的啟悟,得着真智慧。

范牧師謂,如果知識只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是充滿創造力和建設性的力量,也可以是帶來嚴重破壞的邪惡力量。一把寶劍在俠士手中可以懲奸儆惡,但當這把寶劍落在奸徒之手,就可以淪為草菅人命的凶器。

  (© 教聲/ ECHO)

技術性的知識(technical knowledge)可以增加力量,但未必可以改變人心,更遑論轉化你的人生。愈聰明愈有識見的壞人,比目不識丁的流氓所帶來世界的破壞更加巨大。相反,基督教辧學,渴望代代相傳的得救智慧是要開悟人生,教化人心,使生命有着從上而來的啓示,有着更新轉化。

當日的宣召經句:「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事就是聰明。」這段經文可說是范牧師人生的座右銘。人總是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以為自己足夠聰明,將自己知識作為自肥利己的工具,不分是非善惡,鋌而走險,結果可能聰明人反被聰明誤,被貪念私慾吞噬,恨錯難返。相反約伯記廿八章提出真正的聰明就是遠離惡者,不被玷污、傷害,不會縱容貪欲私情,導致成癮而不能自拔。

除了真聰明有逃避的對象,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智慧是要找到敬畏的對象,上帝就是智慧的根源和開始。基督教教育所關心的不是不斷累積的知識,而是幫助人認清上帝—敬畏的對象,從人與上帝建立關係之中,塑造一個有智慧,不一樣的自己,以致於能承擔起人們所身處的時代,屬於人們自己的使命。如此,基督教教育不只要傳遞知識(inform),而是要塑造(form)有智慧的人格,讓人能找到,並履行從天而來,屬於自己的召命(vocation)。

范牧師又表示,教育不單是一種工作,更是一種召命,根據基督教信仰脈絡,召命是上主對人作出呼召,需要我們委身,需要我們承擔。如果是這樣的話,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也有雙重身份,既是老師,也是學生。作為老師,仍然要像學生一樣,保有開放的童心,對學習存有一份熱情,甚至激情,倒空自己,以萬物為師,願意從萬事萬物中,甚至在學生身上發現真理,從而不斷學習,並與學生建立關係,能陪伴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一起發現,塑造自己的人生。而老師在教育的同時,也在參與學生的人生中被建立,重新塑造而得轉化。

最後,范牧師引用早期教父亞歷山大的聖紀文(Clement of Alexandra)的《導師》一文作結共勉:「我們受教育,不是為戰爭,而是為和平。戰爭需要很多的裝備,好像一個放縱的人貪求許多東西一樣。可是,和平和友愛也是樸素的姊妹,不需要武器,也不需要豐富的供應,他們的營養就是道,是智慧。太初的道領導和啟示我們,訓育我們。我們從道中學習清貧、謙卑,以及凡和愛自由、愛人類、愛善良有關的性情。總之我們藉着道而變得像上帝一般,因為我們有着上帝一樣的性情。」

  

委託與承擔(© 教聲/ ECHO) 

在同唱《立願歌》之後,陳謳明大主教向教省教育部委員、校監及校董作出委託,委員、校監及校董回應願意承擔委身天父託付的使命;接着大主教就委託校長及教職員,他們同聲回應願意承擔使命,去教導上帝的孩子行正確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離;並且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培育孩子,學效基督以生命建立生命一樣。之後大主教向全體祝福。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4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