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2年11月20日
第2437期
 

【專題】栽種和平 用心做小事 將和平帶到每個角落

  

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栽種和平」計劃,透過大學、中學、教會和社福組織共同合作,讓中二至中四的同學藉社會服務、社會研究和藝術活動的展現,在過程中對和平的反思。這項事工計劃於10月22日舉行啟動禮。 

我們的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聖公會諸聖中學的老師和同學,以及聖雅各福群會參與了是次計劃。「栽種和平」計劃希望讓參與中學的學生,通過上下學期的社區服務和藝術活動,可以認識建設和平的基礎概念、學習應對情緒、建立人際關係方法、提升自我效能。同時,中學生能在技能實踐的環節中認識現職的藝術工作者及大學生,與他們共同創作藝術品,表達年輕人的生活經歷、對社區需要的觀察及對和平的想像。

和平非單純沒有衝突 

啟動禮上,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表示,和平的概念不單是指阻止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亦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相處。本次計劃涵蓋眾多範疇,包括領導心理學、和平神學、社區工作等。他希望中學與大學的同學們可以透過這次計劃,學會在自己內心、社會,以至於在整個人類世界栽種和平;他也期望大學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透過創意及關愛的精神為社會、人類的問題出一份力。同時,本次計劃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一個服務學習的計劃,期望大學同學可以將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過程中與中學同學共同獲益、成長。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張國威教授分享年初時參觀浸大基督教周藝術展《海的某處Somewhere on the Sea》的深刻經歷,從中看見同學們以不同的方式,具創意地思考、表現「和平」的主題,令他想起聖經中的「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太五9)。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Professor Stuart CHRISTIE則表示,「和平」更加要理解為積極或變革的概念,而非單純的「沒有衝突」。「栽種和平」事工以培育一個充滿活力和革新的「和平」為目標,突破過往的消極概念。該事工受到詩篇八十五10的啓發:「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計劃參與者需要開放心靈、努力聆聽那些被壓迫者的需求,以便讓那些受苦的人得到治癒和重新被賦予權利,使基督教信仰為公眾服務開創可能。

 

不要忽視自己力量

聖公會諸聖中學許華英校長致辭時表示,她相信在座各位同學與嘉賓一同坐在會議廳中,是為了讓同學們感受主辦方的誠意。她引用基督徒的祝福語「Peace be with you」(願主的平安與你們同在)説明「和平」也是上帝對每一個計劃參與者的祝福。她又引用聖法蘭西斯禱文中「使我作你和平之子」,期望眾人可以在鄰舍和社會裏播下愛、盼望、信心和寬容的種子。最後她列出諸聖中學的校訓「以主為基,立己立人」,鼓勵參與同學在生活中實現校訓的理想,締造和平的社會。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王力克校長舉出美國著名家庭輔導工作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名言:「Peace within, peace between, peace among」,表示人們需要內心的和諧、彼此的和睦、世界的和平,最後加上來自上帝的「平安」(Shalom),希望年輕人能夠在參與中將「和平」活現在自己的生命中,他又列舉德蘭修女提供的心得「回到家,愛你的家人」去説明「和平」需要包容和接納,透過愛與被愛的關係建立和平、經歷上帝由上而來、賜給人們的平安。

聖雅各福群會副總幹事張達昌表示,無論身份地位,當「栽種和平」計劃展開時,彼此之間能夠重新看見、尊重對方。他相信「栽種和平」從來不是一件「離地」的事,即使每一個人的力量看似都很微弱,但其實只要人們共同用心做小事,那些小事便不再是小事。他又鼓勵參與者們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

「栽種和平」啟動禮在全體參與者在大合照後,嘉賓們就一起將種子放在泥裏,寓意播下和平的種子。參加者又一起製作時間囊,將自己對「栽種和平」的想法和期望寫在卡上,由工作人員收集,待整個計劃完成後交還同學檢視。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學生學習溝通及處理情緒技巧

 

讓沉靜的一群發掘自己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這次特別挑選一班中規中矩,比較被動又較少投入學校活動的同學,參與「栽種和平」計劃,讓他們學會與人溝通,也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與人、與社區建立和平關係。當中部分參加同學熱愛繪畫藝術,這計劃正好讓他們透過藝術創作及策劃義工服務來表達「和平」的信息。

該校上學期活動主要是「輸入」,學習處理情緒、了解自己、學習聆聽技巧等。而下學期則主要是「輸出」,透過社區考察,了解元朗這個社區,同學分成兩組,一組藝術創作,並會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為期兩周的公眾藝術展覽;另一組學習策劃一次義工服務給同心村的長者。

校方期望參與計劃的同學能掌握實際處理情緒的技巧,提升同學抗逆力,並且透過學習及實踐正確的聆聽及分享原則,促進同學關係的建立。此外,亦希望同學透過小組分享、社區藝術活動、社會服務,發掘同學的能力,建立具充權(empowerment)效果的自我身份認同,也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方向,為將來升學或就業作出適當的選擇。最後是盼望透過社區藝術活動,推廣和平信息,從嶄新的、正面的角度建立同學和社區人士的關係。 

 

 

諸聖中學的校長、老師和學生分享對栽培和平的感受

學習勇於表達自己

    很榮幸獲老師邀請參加栽種和平計劃,有機會學到不同方法提升自己、認識自己、表達自己。當我知道要往浸會大學參加啟動禮就十分欣喜,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親身去參觀一所大學,並透過不同活動開拓視野,了解栽種和平計劃背後的宗旨和目標。我印象較深刻的是一個叫「真話假話猜猜猜」的小遊戲,每個小組的成員各說三個真話一個假話,其他的同伴就猜哪一個是假話。雖然這只是個讓大家分享一些有趣事情的小遊戲,卻能促進成員之間的關系,令彼此更了解對方,也幫助那些靦腆不太愛表達自己的同學,提升表達能力和學會建立人際關系,令我清楚地明白活動的目的。今後希望通過工作坊的學習,收獲更多知識和提升社交能力,更勇於表達自己。

 諸聖中學 3A 楊謹榕

微改變大意義

    栽種和平計劃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因為這個活動讓我們可從另一個角度彼此了解。而最觸動我的,是看到某些同學有微微轉變,他們本來很被動,現在漸漸主動投入活動,最可貴的就是讓同學明白到,只要我們願意,我們每一個也有能力作「和平之子」。

諸聖中學 彭素芬老師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當我首次聽到這個計劃時,我十分喜歡,亦覺得有需要在學校內推動。正如儀式中「將種子放在泥土裏」,我們都期望參與的同學能成為「和平之子」,並讓我們身處的家庭、校園、社會都充滿着正能量!

諸聖中學 許華英校長

中學《栽種和平》計劃簡介

參與學校: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聖公會諸聖中學
對象:中二至中四同學
時間: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
內容:
★ 簡介「栽種和平」,互相認識,建立互信
★ 介紹何謂人際和好,教授聆聽、真誠分享的原則及技巧
★ 以活動發掘同學自身的信念及能力,加強同學的抗逆力
★ 介紹社區的概念,提供具體方法協助參加者認識社區
★ 進行社區遊,認識及體會社區的特質
★ 部分同學會初步接觸合作的藝術工作者,並討論如何以和平為題,進行藝術創作;另外的同學會由社工帶領,開始計劃社區服務活動
★ 明年4至5月舉行公眾藝術展覽
★ 慶功及經驗分享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3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