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遊蹤】 聖保羅堂
聖保羅堂外貌 建堂之始
香港自開埠之後,基督新教在香港迅速發展。1849年,聖公會成立維多利亞教區,牧養當時在香港生活的聖公會教友,並推動在中國及日本等地的傳教事工。
教區成立初期的崇拜聚會以英語為主,但隨着華人信徒的增加,林護、黃茂林、李維楨及史超域牧師於1909年商議於中環興建華語禮拜堂,以應付對華語聚會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
座落中環鐵崗的聖保羅堂落成之前,首先借用會督府的小禮拜堂舉行主日崇拜。隨後人數大增,遂請霍靜山牧師為工作上之牧師,並與聖保羅書院合作建一樓宇,上層為禮拜堂,下層為書院課室。1911年3月11日,聖保羅堂舉行奠基典禮。同年10月28日,聖保羅堂落成揭幕,開始植根中區的華人福音事工。
1922年,聖堂首度進行擴建。1928年聖保羅堂成為牧區。1934年再度擴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1935年新堂落成,莫壽增主教首次到堂施行按手禮及聖餐。
飽經歷練 跨越百載繼往開來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聖堂變為日本憲兵講習所,聖保羅堂改在伍廷芳堂聚集。主任牧師曹思晃被迫遷居,更被列入憲兵部黑名單。1945年8月下旬,大戰結束,日軍將聖堂交還聖保羅堂。9月2日舉行獻堂禮,各事漸復常態。
1950年「伍廷芳堂」改建為聖保羅堂副堂。1972年聖保羅堂創立六十周年紀念,將「牧師樓」改名為「雪卿樓」,作為聖品辦公及會議交際之所。
1990年,聖保羅堂聘請建築師統籌修葺工程,重新繪製圖則,將辦公室設備全面電腦化。1991年聖保羅堂八十周年堂慶時,教堂聖壇移前,增加彩色玻璃,二樓部分改建成嬰兒室,讓家長亦可帶年幼子女參加崇拜。
2001年聖保羅堂九十周年堂慶,「聖保羅堂牧民中心」同年10月開幕。
2011年10月9日,聖保羅堂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一百周年堂慶感恩聖餐崇拜,共沐主恩,榮歸上主。又於2021年10月30日舉行110周年堂慶感恩崇拜。
聖保羅堂著重「質」與「量」的成長,為廣傳福音和靈命培育而不斷努力。近年在福傳、培育、學校和外展等各方面皆有發展。例如:著重學生的佈道工作,更鼓勵教友個人福傳。教堂為慕道者提供系統的學習課程,而且恆常培育事工以外,亦積極響應教省的培育活動;又支持與牧區有連繫的學校的福音工作,將服侍的對象由學校同工和師生延展至學生家長。教堂又透過年宵攤位等不同渠道接觸市民,在社區中見證基督。
感謝上主過去111載的恩典和帶領,聖保羅堂秉承基督信仰信、望、愛的精神,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在中環社區廣傳福音,榮主牧民。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3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