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2年11月13日
第2436期
 

【專題】老牧愛故事的啟示 — 訪談席與洪先生

今日是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牧愛堂67周年堂慶的大日子,牧愛堂在香港聖公會芸芸聖堂中有着獨特的位置。她是一個由來港的上海聖公會教友組織,以國語崇拜定位的牧區。96歲的席與洪先生為牧愛堂早期教友,是一位退休建築師,今期我們邀請他為我們述說一下牧愛堂的故事。 

 (© 教聲/ ECHO)

牧愛堂的緣起

何明華會督早於1938年中華聖公會時期,為牧養一批從中國來港不諳粵語,只懂國語的基督徒設立國語崇拜開始,至五十年代委派王長齡牧師與一班教友在土瓜灣現址,建立牧愛堂。
王長齡牧師未按立前,在當時香港無人不識的藍煙囪船務任則師,他協助早期來港的國語崇拜群體不少財務事宜。 

牧愛堂命名典故的由來,原來1955年朱有漁主教到西安碑林見到「牧愛堂」這個碑文,正值王長齡牧師與一班教友要建堂,認為很適合他們,所以就買來送給他們,當時王牧師、席德桂與及其他教友們也很喜歡這名字,所以採用了「牧愛堂」這名字。

不少老牧愛也愛說他們信「天主」,而不是我們慣用的「上帝」稱呼。翻查1955年7月31日教聲頭版,記錄牧愛堂奠基禮王長齡牧師的致詞,也是用「天主」稱呼。究其原因,原來當時中原至北方的教區以「天主」,而非「上帝」稱呼上主;因此最初南下香港的上海聖公會教友也需要一番適應。

席家與牧愛

席與洪的爸爸席德桂和媽媽王聞琴是牧愛堂的創堂教友,哥哥席與懋是牧愛堂的第二任牧師。席與洪少年時候跟隨父母到主教府的小禮拜堂做國語崇拜,見證着上一代如何籌備及興建牧愛堂,以及牧愛堂在社區的工作。

  在美國時席與懋、席與洪、席與亮三兄弟在父母墳前合照

 (左)席德桂(席與洪之父親)當時乃何主教中文翻譯

席與洪又憶述當年,父母親原本是隸屬美國聖公會的上海救主堂教友,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攻至上海,大批人士遷徙至香港,席先生一家也逃難到香港。他們參與在主教府的國語主日崇拜,隨着參加崇拜的人數日漸增加,並且會眾大部分居於九龍,何明華會督將這個國語崇拜的群體轉至位於九龍塘的聖公會基督堂聚集,在該堂主日兩堂英語崇拜之間舉行國語崇拜,由王長齡牧師主理。那段時期,席與洪大哥席與懋在拔萃男書院就讀。

到日軍侵至香港時,席家就回到日治時期上海的外國租界,當時香港無船去上海,他們必須先去廣州才能坐到船去上海。 

席與懋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他與幾個同學均熱心參與教會,當時上海國際禮拜堂和上海基督教男女青年會學生部合辦了學生禮拜堂(student church),當時每逢主日教堂都聚滿着大學生和中學生,席與懋參加大學生團契,而席與洪就參加中學生團契,弟弟席與亮就參與詩班。

四十年代尾,席德桂一家又回到香港定居,安置妥當後,他們便開始尋找可以聚會做崇拜的地方。起初,席先生一家都在主教府的小禮拜堂崇拜。期間,他們認識到王長齡、陳志雄和唐恩膏等人,當崇拜聚會的人數日漸增多,連主教府的禮拜堂也不夠用,他們便向何明華會督申請籌建一座教堂,何會督答應了,而他們在未有新堂址之前,便借用基督堂地方做國語崇拜,同時籌募建堂經費。牧愛堂的教友就是這樣被招聚在一起,建立屬於自己的聖堂。期間,何明華會督請了席德桂做他的中文秘書。當時席與洪考入英華書院完成中學階段。 

牧愛堂的建立

牧愛堂於1955年建成,同年11月23日由何明華會督祝聖新聖堂,11月27日(將臨期第一主日)舉行首次主日崇拜,象徵着牧愛堂正式擔負在土瓜灣區的牧養和傳道使命。

興建教堂除了需要人之外,還需要金錢。當時的社會處於戰後時期,物質和金錢都非常匱乏,究竟大家是如何籌募金錢來建堂呢?席與洪憶述當年母親及一眾婦女每逢大時大節都會籌辦賣物會,得到政府批准在高山道的礦場(就是今天樂民新村I座的地方)擺地攤售賣自製的果醬、牛油糖及毛織品,如攬枕及毛衣等物品。後來,賣物會做得越來越盛大,吸引很多教友及土瓜灣區內居民支持及參與。在當年物質貧乏的社會,賣物會的作用不但是為教堂籌募經費,更重要的是為附近居民提供便宜實用的食物及日用品,亦可藉此關心社區及傳揚褔音。

席與洪非常敬重母親,因她對教會非常熱心,一直帶領婦女團,她可以放下身邊的一切,卻不會不理教會的事務,她常探訪教友,為教友祈禱,她的祈禱是能植入教友的心內的。

年少時的席與洪好動愛運動,對教會未係投入,而大哥席與懋在郵政局工作,何明華會督邀請他參加「明華班」學道,之後獲按立聖職,亦成為牧愛堂第二任牧師。

因此,席與洪很感激地說,席家有今天的安好,是全靠教會和何明華會督的關愛和支持。

    席與洪為當年牧愛小學校董之一

    堂慶大合照,在何會督旁的是席與懋牧師

論到牧愛堂被建立的因素,席與洪認為當年教友之間親密的關係是關鍵因素。牧愛堂起初招聚了五個家庭,包括席德桂(席先生的爸爸)一家、陳漢明一家(黃陳志雄的爸爸)、李騰彪一家、羅以禮牧師以及陳虹康一家。他們之間的關係都非常親密,例如席與洪的母親每星期都會自製一些手工品送給其他教友。當年牧愛堂的教友主要都是草根家庭,當中只有三個家庭是較為富有的。牧愛堂很關懷貧窮教友,會向他們提供支援。他憶述當年有一位教友失業,牧愛堂便讓他在教堂擔任幹事一職。席與洪認為教友之間緊密的連繫使教會得以一代接一代的承傳下去,繼續事主愛人。

此外,牧愛堂很關心社會的需要,牧師亦願意聽取教友的意見。1956年,牧師和牧區議會鑑於區內小學學位不足,除了開辦幼稚園,亦在副堂開辦牧愛堂初級小學。更在1963年,正式成立聖公會牧愛小學,席與洪親自擔任小學的建築師。

後記

聚散有時,上帝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上世紀上海聖公會教友經歷了大時代的洗禮,自來港建立牧愛堂䇄今六十七載,落地生根,見證了上帝無處不在,豐豐富富的恩典。六十七年前牧愛堂的故事也可以成為今日教會的啓示。

(部分圖片由牧愛堂提供)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3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