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九龍教區議會談青年牧養 青年人冀聖公會能風雨同行

(© 教聲/ ECHO)
過去幾年,不同宗派的教會都意識到青年教友流失、教友移民的情況越趨嚴重,撇除哪些教會不能控制的個人或外在因素,到底有甚麼原因令青年人離開教會?怎樣才能留得住他們個人,也留得住他們個心?
繼上月香港島教區在教區議會議員交流日上討論相關議題後,剛剛舉行的東九龍教區議會會議,便透過一份問卷和幾位青年人的訪問,話你知青年人的想法。
東九龍教區第十三屆教區議會已於11月6至7日在聖三一座堂順利完成,由於今屆並無提案討論,在各個委員會報告之後,便直接進入休會討論部分,由教區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席葉子良牧師帶領議員,就教區及各堂的青少年牧養情況進行意見交流。
葉牧師表示,近年因為整個香港社會的變化,青少年牧養成為了不同宗派、基督教機構迫切思考的課題。在過去一年,不論是東九龍教區青委的會議、或是教省四區青年工作會議上,都不斷探討青少年最新的狀況,之後在不同層面多番了解後,教區青委綜合了一些重點並設計出一份問卷,邀請東九各堂青少年、青年觀察員和全體教區議員填寫。此外,他又將幾位年輕人的訪問拍成影片,更深入回應問卷的內容。
(© 教聲/ ECHO)
(© 教聲/ ECHO)片段中,有受訪教友指問卷問到青少年離開香港聖公會的原因,並給予八個答案排先後次序,包括不認同教會對時事議題的回應、學業/事業忙碌、教堂牧養不足、教堂活動不吸引等等。他坦言這八個答案正是他認識的青年人離開聖公會的原因,自己也感到很欷歔。至於他為何沒有離開,他表示是因為自己有一個穩固的團契關係,這幾年不論遇到甚麼狀況,團友都堅持要返崇拜,要有團契、事奉的時間。
有教友回憶疫情前,團契有不同的年齡層,但疫情後就出現了斷層,只剩下初中甚至小學的少年人,許多與他年齡相近的團友都無再回來。而另一位教友則指因為團契人數少,於是減少了聚會次數,團友的交流時間就更少,他用「難過」形容當前情況。
至於對聖公會欣賞的地方,有人欣賞聖公會的經課表,只要教友跟着看聖經就能吸收到很多上帝的話語,建立健康的信仰生命。期望方面,教友希望牧區、教區利用網上媒體多做福音工作;也有教友指人與人已出現隔膜,故期望聖公會在這時代仍然做好教會的角色,明白青年人的感受,與青年人在風雨中同行。
第二日由教區青委成員區樂斌匯報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是次問卷調查目的是希望收集各牧區及傳道區的青少年事工狀況,了解各堂內青少年人的需要,協助制訂未來教區青少年事工的發展策略,回應社會青少年人的需要。在收到約170份回覆當中,超過100份來自青年人,60多份來自教區議員。
(© 教聲/ ECHO)
(© 教聲/ ECHO)
導師非第一傾訴對象
青年人和教區議員兩者出現落差的地方包括:過去3個月參與團契活動方面,回覆的青年人大多有參與團契,但約一半的議員過去3個月並未有參與青年人的團契聚會。多數青年人參與的團契聚會人數只有5至10人,而議員則覺得以11-20人佔多。
另外,當青少年想傾訴心事時,最想找的對象原來是「教堂以外的朋友」,團契導師只排第二。但多數議員都以為青年人有心事會第一時間找團契導師傾訴。看來導師們需要有所反省。
有趣的地方是,在「你對以下教會活動有多少興趣?」雙方都一致認為是電競比賽、戶外旅行、運動事工,而功課輔導班竟然是青年人不受歡迎的教會活動。青年人在教堂最想聽到的說話是「加油」,而最不想聽到的是「一定」這類命令式說話。
區樂斌表示,其實青年人在多方面都頗欣賞聖公會,但覺得教會並不了解青年人,他們對教會仍有期望,只要聖公會仍願意關心青年人,這會是個轉機,但最需要處理青年人以及導師人手流失問題,還有導師需要加強培訓。
議會另一亮點
今屆教區議會再次採用電子投票方式進行選舉,但有別於上屆採用投票機,這次議員是利用即場派發的平板電腦,再逐次掃瞄各項選舉的QR Code後進行投票。每當議員們舉起平板電腦向四面八方的掃瞄QR Code時,都成為有趣的畫面。是次選舉順利完成,有賴多位教區職員及各堂電腦專才連日來不斷測試,並為選舉過程作技術支援。
今屆的青年觀察員報告沒有如往常安排青觀代表,就會議情況或議員表現發表意見,而是由池馬美娜師母帶領唱出一首由聖公會人作曲填詞的詩歌《幾何人生》作回應,並由議員填寫獻心卡,一同為青少年人祈禱。
郭志丕主教致謝時提到,會議有一半時間都在討論青年牧養問題,讓我們知道青年人渴望被聆聽、了解、體諒。他謂:「做長輩的不用給予答案,因為青年人需要的,是你和他們一起去探索信仰。你的經驗能豐富他們的生命;你的支持、關懷和鼓勵,能使他們在信仰及人生旅途中能迎難而上,不斷成長。」
(© 教聲/ ECHO)
(© 教聲/ ECHO)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3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