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年曆新增聖日
香港聖公會第六屆總議會通過由教省禮儀專責委員會提出,在教省現行的教會年曆增加以下7個聖日。原因是教省目前已有學校或機構以有關聖者的名字命名以作為紀念,顯示這些聖者在信德方面樹立崇高的模範,堪作其他信徒的榜樣。故此教省在教會年曆中,亦應作出配合,為他們設立「紀念日」。
5月 9日 聖基道日 (紅)
6月14日 聖巴西流日 (白)
7月11日 聖本德日 (白)
8月28日 聖奧古斯丁日(白)
11月23日 聖紀文日 (紅)
11月25日 聖傑靈日 (紅)
12月 6日 聖尼哥拉日 (白)
聖者生平簡介
(一)聖基道(St. Christopher,生卒年份不詳)
相傳生於第三世紀巴勒斯坦北部地區,本是異教徒,後受一位基督教隱修士感化,歸信耶穌基督,並取名「基斯道化」(簡稱為「基道」),意義是「揹起基督」,他以關懷和照顧有需要的人,特別是老弱的人,傳揚基督的福音,為基督作見證。相傳羅馬皇帝戴修斯(Decius)在位時(249-251),聖基道因拒絕向皇帝塑像獻香而被監禁,在獄中飽受酷刑,最終被斬首而殉道。
何明華主教在1935年在新界大埔創辦孤兒院,起初命名為大埔農化孤兒院,後易名為聖基道化院,於上世紀60年代改稱為聖基道兒童院。
(二)聖巴西流(St. Basil the Great,約330-379)
出生於卡柏多西亞(Cappadocia)的該撒利亞城(Caesarea,今土耳其中部),他的祖母和父母都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他和兩位弟弟自幼便受基督教信仰的薰陶,立志把自己完全奉獻予耶穌基督,他們兄弟三人都成為主教,巴西流本人在370年任該撒利亞的主教,弟弟格列高利在371年任尼斯(Nyssa)的主教,另一位弟弟彼得則於380年任薩巴斯特(Sebaste)的主教。
巴西流十分好學,年青時曾在當時的學術中心雅典和君士坦丁堡求學,神學思想深堪,為教會歷史中的一位主要神學家,與其弟弟尼斯的格列高利和摯友納西盎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sus)三人合稱為「卡柏多西亞教父」(the Cappadocian Fathers),致力捍衛以尼吉亞大公議會(325年)的信經為基礎的正統信仰,在他們的著作中對三一教義作出的重要的闡釋,被正教教會尊為「聖師」(Theologian)。
巴西流自幼便受到他的一位修道的姊姊馬克蓮娜(Macrina)的影響,對修道生活有濃厚的興趣,曾遊歷埃及、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觀摩當地的修道生活,後來,他在該撒利亞創辦一座隱修院,並親自撰寫院規,為正教教會的修院生活,奠下基礎。
香港聖公會於1965年創辦聖巴西流工業中學及聖巴西流小學,後來兩間學校各自演變成聖公會李福慶中學及聖馬可小學。
(三)聖本德(St. Benedict of Nursia,約480-547)
出生於意大利努西亞(Nursia)翁布里亞區(Umbria)的貴族家庭。少年時期到羅馬求學,但由於厭惡當時社會的浮華逸樂,毅然退隱蘇比雅谷(Subiaco)的岩穴度隱修生活。他曾被邀請於該地區成立十二所隱修團體,後於525年移居迦西諾山(Monte Cassino)建立第一座本德會隱修院,並寫下了「本德會規條」,成為日後許多修會團體會規的模範,故被稱為「西方隱修之祖」。
香港聖公會於1964年創辦聖公會聖本德中學。
(四)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
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Tagaste,今阿爾及利亞境內),母親摩尼加(Monica)是虔誠的基督徒。青年時期才華洋溢,放蕩不羈,曾受斯多亞學派及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影響。後跟隨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學習基督教信仰與神學,於387年悔改領洗。領洗後回到北非過着修道生活。391年於希坡(Hippo)被封立聖職,396年出任該地區主教。奧古斯丁是傑出的拉丁教父及護教者,他的神學思想成為中世紀基督教教義的基礎,影響深遠。奧古斯丁著作甚多,其中代表作有:《懺悔錄》、《上帝之城》、《論三位一體》、《駁多納徒派》及《駁伯拉糾派》。
東九龍教區的聖奧古斯丁堂(位於拔萃男書院內)於2012年7月10日祝聖啟用。
(五)聖紀文(St. Clement,約卒於公元100年)
又名革利免或克雷芒,在第一世紀末任羅馬主教,被尊為第四任教宗。聖紀文在位時,竭力領導教會抵抗侵蝕基督教信仰的異端思想,維繫基督徒的團結。他的《致哥林多人書》是認識初期教會的神學思想、組織和牧職的結構的重要資料。相傳他被羅馬政府拘捕後,被放逐到克里米亞,後被人把一個錨繫於頸項,拋入海中,成為教會初期殉道者之一。
香港聖公會於1969年創辦聖公會聖紀文小學。
(六)聖傑靈(St. Catharine of Alexandria,約生於第三世紀末)
這位女聖者在第三世紀末,生於北非的亞歷山大利亞城的一個富有的家庭,她和父母親原本不是基督徒,傳說有一日她在一個異像中,受聖母馬利亞感化而歸信基督。相傳第四世紀初羅馬帝國東部的皇帝馬克森希厄斯(Maxentius)有意納她為妃嬪,但被她堅決拒絕,強調她已經被許配於基督,是「基督的新婦」(the Bride of Christ)。羅馬皇帝為了說服她放棄基督教信仰,曾安排50位飽學之士與她對對話,向她指出基督教信仰的謬誤,但都被她逐一駁倒,由此可見,她的才思敏捷,並且對基督教信仰有深入的認識,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女神學家。
聖傑靈在第四世紀初,因為不願意放棄基督教信仰,被羅馬政府拘禁;期間,她飽受酷刑,例如,她被綁在一個滾動的車輪上,然而在滾動時車輪突然破裂,聖傑靈本人卻毫無損傷。最後,她被斬首而殉道。
位於九龍官塘區的聖傑靈女子中學,成立於1968年11月25日,就是以這位在華人基督徒中間鮮為人知的聖者命名。
(七)聖尼哥拉(St. Nicholas,約四世紀)
在東、西方教會中,聖尼哥拉是最為人所知和最受景仰的聖者之一,但是,與他的生平有關的資料,絕大部份是傳說,被認為是可靠的只有一件,就是他在第四世紀初,任位於利西亞(Lycia,今土耳其西南部)的每拿城的主教。他有很大的愛心,與他的生平有關的傳說,都是以他樂善好施,喜歡暗中幫助在絕境中的人為主題。這些傳說使他成為「聖誕老人」的原型。
位於荃灣的香港聖公會聖尼哥拉幼兒學校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於1965年創辦。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4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