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巡禮】羅耀拉的聖依納爵
(賀曾慶)
「聖善之主歟,求主教我等依主所應得者服事爾,使我等施與不計代價,奮鬥不顧創傷,勞苦不求休息,工作不望酬報,只知順從上帝之旨意。此賴我主耶穌基督而求。阿們。」
香港教友對這篇禱文一定相當熟悉,這就是一打開《公禱書》就會見到的〈聖伊格那丟努力服務禱文〉。
聖伊格那丟,就是耶穌會會祖羅耀拉的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依納爵在1491年生於西班牙北部巴斯克(Basque)吉普斯夸(Gipuzkoa)的羅耀拉城(Loyola)一個虔敬信徒家庭,本名依尼高(Inigo),年輕時「醉心世俗的虛榮,直到廿六歲,因受世俗榮耀的強烈而虛幻的願望所驅使,特別喜愛軍職」。他在1521年5月參與邦布羅納城戰役(Battle of Pampeluna)抵抗法國軍隊,不幸受傷腳骨骨折,要多次接受手術,被迫長時間休養,期間他閱讀了家人給他看的《基督行實》與《聖人傳記》,之後不斷反省,整個人脫胎換骨,決心追隨基督,之後更得到神視「清晰看見聖母和聖嬰耶穌像」,為他帶來極大的神慰。
依納爵以朝聖者自許,一心到耶路撒冷朝聖,並思考日後成為苦修士。1522年3月中,他由羅耀拉出發到巴塞隆拿準備朝聖之旅時,他途經阿蘭特薩蘇 (Arantzazu)在聖母像前守夜,期盼獲得朝聖的力量。然後他轉到蒙撒辣(Montserrat)住在本篤會聖母隱修院(Santa Maria de Montserrat Abbey),以三天時間辦告解懺罪,之後就捨棄財物送贈他人。在童貞女馬利亞聞報日前夕,他在聖母像前徹夜祈禱,天明時就前往鄰鎮茫萊撒(Manresa)。依納爵原本只打算逗留幾天整理筆記,豈料一留就十個月,期間嚴厲克己補贖,常在一個可俯視卡陶內(Cardoner)河谷的山洞中祈禱反省,並開始撰寫闡述他在這期間的靈修經驗,也就是廣傳後世的《神操》。
依納爵於1523年2月離開茫萊撒,在巴塞隆拿乘船啟程往耶路撒冷,經千辛萬苦終在9月4日抵達耶路撒冷,但只逗留二十天就因當地方濟會省長的勸喻離開,回程時因遇上戰爭,結果到1524年2月中才回到巴塞隆拿。之後,他決心進深學識,於是先學習拉丁文法,再在亞卡拉(Alcalá)攻讀初級哲學。1528年2月初,他獨自到巴黎求學,最後通過考試在1533年獲巴黎大學授予學士學位,翌年獲文學碩士學位,接着再攻讀神學,但在1535年4月因病中斷學業。
依納爵在巴黎求學的日子,遇上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儕,他為他們講解《神操》要義,當中包括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和伯鐸.法伯爾(St Peter Faber)。依納爵與同儕於1539年在羅馬通過組織修會—耶穌會,並在1540年9月27日獲教宗保祿三世批准成立,依納爵於1541年4月2日就任總會長。
依納爵明白教會的衰敗源於神職界腐敗,因此認為,要認真革新教會,就必須從神職界入手。他全力提倡學術,在1551年創立羅馬學院(Collegio Romano),培育羅馬的神職人員,同時也栽培耶穌會會士;而推動教育亦是耶穌會的發展路向之一,對象不單是聖職志願人,還包括普羅青年。至十六世紀末,耶穌會已在歐洲開辦逾百間公學。
1556年7月31日,依納爵在羅馬安息主懷。六十多年後,教宗額我略十五世在1622年3月12日同時宣布依納爵和方濟.沙勿略為聖人。
聖依納爵的名著《神操》不是有關靈修生活的論文,而是一本用來引導避靜者,在輔導員輔導下進行靈性操練的實用手冊。《神操》提供的祈禱方式多樣化,書中〈凡例〉開宗明義指出:「『神操』這個名詞是指任何良心省察、默想、默觀、口禱或心禱,以及以後要提及的其他靈修活動。就像散步、徒步旅行、跑步是身體的操練;同樣,靈修上準備並調整我們的心靈,擺脫所有的偏情,當偏情擺脫後,在生活的安頓中,尋求並找到上主的旨意,以拯救自己靈魂的任何方法,都叫『神操』。」神操向每種靈修途徑開放,目的是讓人以基督為中心戰勝自己,整理自己的生活,使人不致因偏情隨意決定自己的生活,進而能夠認清上主聖意,愛主更深,更緊緊地跟隨上主。

羅耀拉的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7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