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1年9月5日
第2374期
 

聖公會學校校董交流會「童路·同行」 關俊棠神父分享:心靈教育提升青年自愈力

今天在香港辦教育充滿挑戰,可幸還有一班樂意事奉的校董,願意以義務的身份,付出精神、時間,所為的就是要做好聖公會辦學的理念。早前有逾百位校董及學校管理層同工,出席教省教育專責委員會主辦的「香港聖公會學校校董交流會」,細聽講員分析教會如何透過辦學展現對學生的關愛,以及如何藉基督精神來塑造學生品格及陪伴他們迎接生命的挑戰。

這是教省第二度舉辦學校校董交流會,今年的主題是「童路.同行」,活動在7月31日於聖公會基福小學舉行,講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名譽專業顧問關俊棠神父和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校長王力克。

教省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袁海球致辭時謂,廿一世紀已過了廿一年,在這廿一年間,教育界有着翻天覆地的改變,但聖公會辦學的本意卻無變質,仍舊是本着耶穌基督的精神來培育下一代,與他們同行人生的路。

學校是學生第二個家

關俊棠神父以心靈教育為重點,在當天分享如何協助青少年的全面成長,與年輕一代同行。他指出,一個身心靈健康的老師,一定可以培養出身心靈健康的學生。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因為今天的青少年,他們自己的家未必可以給他們一個理想的成長背景,讓他們看到生命的可貴和美麗,因此,學校就是他們第二個家。

關神父認為,教會辦學不單只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更重要是栽培他們的品格和內心世界。「雖然我們都有來自上主的DNA ,但因為種種原因,例如家庭背景、成長的傷害挫折等,不是每一個都能發揮出來。心靈教育就是要幫助老師和學生發揮他們的良好特質。」

心靈教育相信青少年是「正向成長」,雖然他們的自我意識會冒升,但他們不是反叛要對着幹,他們只是想做自己;此外,他們會有超越感的發展,會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路分析思考,靈性開始萌芽。關神父謂,人要全面的成長,首先需學習管理好自己,當中包括:心的安頓、情緒的處理、覺醒的訓練。其次是經過6年或12年的學校教育,青少年應可藉生涯規劃尋找生命的意義,發現自己的召命或職志。最後是讓自己成為一份禮物,豐盛自己之餘也豐盛別人,在關係的網絡中培養出微末心,建立手足情,以及「我好」身邊人一樣會好的心懷。有見及此,心靈教育亦發展出一套協助人全面成長的教學內容和策略,就是自處教育、人生教育和大愛教育。

提升青年內在自愈力

他提醒,無論是學生或老師,千萬不要覺得「香港咁大咁多人,多我一個唔多,少我一個唔少」,事實上,正因為有你,香港、學校、教會、家都會好一點,如果沒有你,各方面都會感到可惜、不完整。如此的心靈教育,就可以增強內在的免疫力及自愈力、保持思維的清明、更恰當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並培養出「心靈素養」的能力,能夠發現到生命中的神聖與美好,觸碰到生命中的超越幅度,與萬物眾生的連結感,而至終能夠展現出對生命的肯定。生命是有得選擇,可以由自己給生命賦予意義,而且活着本身就是個機會;為生命而不斷「更新」,接受人內心有其光明面,亦有黑暗面,只要持平、踏實地去優化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呈獻」生命,與別人分享生命的終極關懷。

關神父勉勵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先有關顧自己心靈的意識和修習,才能在家、在校、在工作崗位上拓展「心靈教育」。

至於王力克校長就從教會辦學以基督精神塑造學生品格及同行的過程中,分享教會、學校、校董面對甚麼的角色和挑戰,在愛與被愛之間,應如何與學生同行。他指出,教會從最初以真理幫助人,到開辦學校教導學生學習從前人經驗累積得來的知識,幫助學生用理性規劃自己的升學就業生活,又發展社會服務,透過福利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道濟、理濟、利濟,都是基督信仰愛的實踐,亦是聖公會在教會、學校、社服的角色。

教會辦學的理念是要將基督「道成肉身」的信仰在學校實踐,聖公會不但希望學生接受基督教信仰,更希望學生能跟隨基督,與其他信徒一起與基督同行。香港聖公會過去幾屆教省總議會,分別就教育、社服和教會通過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三份政策文件都強調宣教使命、傳福音,香港聖公會對牧區、學校與社會服務單位抱持相同的宣教期望,並強調「堂校社服」宣教協作的重要性,把教育與社會服務看為宣教的必然及功能性部分。

牧區信徒與學生同行

王校長分享了白約翰會督中學一些堂校社服協作的例子,包括與聖馬提亞堂、聖馬提亞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合作「生命培育師友計劃」,以及由聖腓力堂牧民中心主辦,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及聖公會天水圍靈愛小學協辦「ALIVE少年成長計劃」。透過這些合作,體現出教堂、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的協作精神,促進彼此信任及累積協作默契,同時亦創造牧區信徒進入學校的禾場,以同行者的身份與學生家庭建立關係,提供牧養關懷,開拓宣教機會。亦可藉社服單位的服務經驗,刺激信徒發展更貼近生活的牧養事工,並增加學生的社會資本,促進健康的成長。

王校長強調,學校和牧區要彼此重視,「校牧」在當中又有着重要的橋樑角色。校牧不一定是牧師,他的角色主要是協助學校推動基督教全人教育道德觀的實踐,對內協助或指導及支援宗教教育,對外提供堂校社服的協作,並且與老師、教友、牧者互相配搭,向學生、教職員、家長及周遭社群傳揚福音。他盼望各校與所屬牧區堂主任一同物色校牧,或要求教區主教委任校牧,辦學團體同時委任校牧擔任法團校董會的校董,讓堂校社服有更好的協作。

他又謂,身為校董,應配合學校發展方向,善用網絡、經驗,將不同的機會和資源介紹給校長、老師和家長,使他們都有同行的經驗,對上帝能無償奉獻,感恩謝恩;對人願意分享、承擔;對自己能活好當下,善待自己,讓生命連結起來。

(© 教聲/ ECHO)

 

(© 教聲/ ECHO)

 

(© 教聲/ ECHO)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37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